
咱们都撞见过那档子事儿吧,明明是桩善举,结果评论区里瘴气缭绕,各路捕风捉影的论调甚嚣尘上。
就拿近来那桩事体来说,原本是件挺叫人喟叹的事,愣是被一些人解读成了“细思毛骨悚然”。
说的啥?
一个穷乡僻壤的学堂,来了个援教的先生,人家驻扎在那儿,一执教就是十数载,把一茬又一茬的稚童送出了山坳。
这事儿搁哪儿说,都得点个赞吧?
可你猜怎的,网上有人说,这先生定有龃龉,要么是觊觎啥甜头,要么是想扬名,反正不可能纯粹就是为了娃儿们。
你说恼人不恼人?
这种事吧,你还真没辙一个个去辩驳。
人家压根就不是想听你的辩白,人家就是想倾泻情绪,想卖弄自己比旁人精明。
但咱得寻思啊,这种“疑邻盗斧”的风气,到底是从哪儿来的?
依我看,这跟信息泛滥脱不了干系。
早先信息渠道匮乏,大伙儿接收到的都是经过遴选的信息,相对比较正面。
现如今呢?
信手拈来个手机,五花八门的信息蜂拥而至,真伪莫辨,鱼目混珠。
久而久之,人就容易变得提防,觉得啥事背后都有玄机。
还有一桩,就是社会阶层板结化。
这话提起来可能有点沉重,但委实是个实情。
现在后生仔,想靠自己打拼改写命运,难度比以往大多了。
这等境况下,他们就容易对社会滋生不信任感,觉得所有功成名就之辈背后,都有不可告人的内幕。
当然,这并不是说,所有的猜疑都是空穴来风。
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阴霾面,有些事体也确实不堪推敲。
但关键是,咱不能因为瞅见了阴影,就否定阳光的存续。
就像那位援教先生,人家兢兢业业十数载,难道就因为有人狐疑,就抹杀了人家的付出吗?
老实说,现在网络上的戾气太酽了。
很多人动辄就贴标签,动辄就搞人身攻讦,全然丧失了理性商榷的空间。
与普罗大众的认知相左,实际情况是,好人还是占多数的。
只是好人往往比较缄默,而那些喜好煽风点火的人,声浪更大而已。
咱得学会甄别信息,不能拾人牙慧。
更要紧的是,要葆有一颗良善的心,多瞧见别人的长处,少一些无端的揣测。
仅这一个“揣测”,就足以说明当下社会信任感的匮乏。
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“世风日下”时,是否忽略了信息传播路径的嬗变,以及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梗阻?
说句不好听的,你成天抱着手机,刷着各路负面消息,时日一长,你也会变成一个愤世嫉俗之徒。
所以啊,放下手机,多看看身边的美好,多信赖一些人,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
这可能比你在网上跟人抬杠,更有价值。
还记得开篇那位援教先生吗?
人家现在还在山里执鞭呢。
人家说,娃儿们就是他的驱动力,只要娃儿们能走出山沟,他所有的付出都值当了。
闻听此言,我挺动容的。
我觉得,这才是咱应该关切的,这才是咱应该传递的正能量。
至于那些阴谋论,就让他们偃旗息鼓吧。
终归,阳光总会穿透阴霾,普照大地。
下一篇:没有了